TRAVEL, PHOTOGRAPHY
ID:sal-trees
我是从98年法国世界杯开始看球,开始成为意大利球迷的。确切来讲,成为意大利球迷,一个原因是因为94年世界杯决赛巴乔的悲情一射,另一个是因为意大利国家队的帅气逼人(98年的意大利如果称为男模队,那么现在所有的国家队都只能是男佣队)。
短短十八年时间,我陪意大利队经历了6次点球大战,也就是说,除了小组没有出线的两届大赛(04年欧洲杯和10年世界杯)以及02年的黑哨,意大利队每届大赛都要打点球大战。其中赢了3次【更为震惊的是,90年和94年世界杯,他们也都是被点球大战击败……】。
除了06年人品大爆发,点球击败宿敌法国夺冠,其他两次胜利,都是在【罚点三傻】的内战中取胜,一次是00年靠圣托尔多的神迹击败千年老二荷兰(但也耗光了人品导致决赛最后失球),另一次是面对三喵军团英格兰(三喵嘛,呵呵)。
失败的三次,都是因为自己软了,分别是98年对法国的阿尔贝蒂尼和迪比亚吉奥,08年对西班牙的德罗西/迪纳塔莱,和今天凌晨对德国的扎扎/佩莱/博努奇/达米安。
胜荷兰和英格兰的两场点球大战,通常不被我列入意大利点球战的历史,毕竟是同病相怜嘛,看看荷兰7战2胜和英格兰7战1胜的点球大战战绩,意大利实在没什么可兴奋的。06年面对法国的胜利,则更像是一场宿命之战。另外,90年和94年的失败也在闪回中,所以,意大利的点球大战,总是让人不忍面对。只要意大利进入点球大战,马上气势上输人一筹。
06年的半决赛,在与德国队进入加时赛后,里皮令箭一挥,改打四前锋,风云为之突变;因为他知道,跟德国队耗不起点球大战啊。但今年的孔蒂,实在是囊中羞涩,难为无米。老将小将都秉承软骨病的传统,射飞射偏射无力。而德国队,尽管在拜仁改打控球流之后,老将们也都患了软骨的毛病,但毕竟,德国的一波新人还没有被那个西班牙人荼毒,个个稳定,令人钦佩!
08年面对同为软脚蟹的西班牙队,意大利在点球大战中很遗憾地成了对方摆脱软脚名号的垫脚石,从此缔造了一个西班牙王朝。虽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西班牙的王座也是在今年被这支最莫名的意大利彻底拉下,虽然意大利打出了媲美足球游戏的快速反击,但毕竟,西班牙人又给意大利人打下一支点球大战软脚针。
意大利人在点球大战中,输给过阿根廷/巴西/法国/西班牙/德国……差点就凑齐了世界冠军阵容了……哎,无论如何,意大利还是应该死磕加时赛啊!
时隔7个月,我终于下定决心将去年的意大利游记整理连载了!
对我这样为了自己而记录旅行回忆(以免相忘于脑海浅滩)、不放过路见美图、不放过博物馆美图、后期精挑细出图片、不放过有趣细节、不装逼全干货、(几乎)不拍餐桌菜品的人而言,整理游记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!特别是长途游记!尤其是去年的意法之行!
16天的行程,每天都在暴走,每天都目不暇接,每天都熬夜至凌晨,研读次日的详细攻略和背景信息!
2500张照片(64G),其中有1600张是不能直接出片的raw格式(而且这还是因为每天都目不暇接导致了拍片数量减少)!
简直可以用浩瀚来形容!
硬盘里的原片文件夹【2014.5.17-6.1(意大利巴黎)】平时几乎不敢触碰!一打开就陷入无限的回忆之中,美图一堆(图未必美,可想到实物就美了),美丽的回忆一堆……各种一堆,不知道从何下手。特别有空的时候,会战战兢兢地整理出几张美图,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发一发,写几句短游记。但还是迟迟不敢动键盘写完整的游记和攻略。
想当年:
【甘南七日】系列四篇游记+一篇攻略,七天行程,花了我整整2个月,直至除夕夜才搁笔收工;
一、事发
和同事踢球,因为一个补位勉强的争抢,遭遇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无意肘击。顿时眼前一黑,躺地上了。在地上缓了好一会,可算缓了过来;到洗手间擤了擤鼻子,发现疼虽疼,但只有少量出血,并没有出现一般肘击后的飙血场景。顿觉欣慰,继续踢完了比赛。完事后回家洗澡,在明亮的灯光下顿觉事情不对劲——鼻梁似乎歪了!
由于我的鼻梁原本也有点歪,所以无法判定这次的歪到底是否我心理过度判断。于是一边翻出以前的正面照片对比,一边发微信给各种群各种熟人判断。
最终结论是:真歪了!
这下麻烦了!咋整?
问豆瓣,有说自己掰回去,有说自己砸回去,有认真劝告上医院。
问百度,说必须上医院,只是个鼻梁矫正小手术而已,很快解决。
二、初诊
次日上市六医院二逼猴科检查,拍片确证为鼻梁下段骨折。需要过两天消肿后再来复诊。
(更多…)
在前文《哈尔滨历史建筑暴走二日游(上)》中说到参观民益街100号的黑龙江省邮政博物馆,出来之后,时间已经过了13:30,颐园街1号应该结束午休开放参观了!于是,凭身份证在门口换了参观券免费进入。
颐园街1号是辅以幽雅庭院设计的欧式综合体建筑,是我国目前保存完好的法国18世纪贵族官邸建筑。颐园街1号始建于1919年,主人格瓦里斯基是波兰籍的犹太木材商人。这套建筑是由意大利建筑师规划设计的,在主体建筑上采用了古典主义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要素,外观造型精致优美,内部设施高雅精细。许多风景如画主义建筑都属于意大利风格的,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布置,墙体大半使用石材饰面。设有标志性的主建筑,层次分明,上设阁楼,下设半地下室,以科林斯巨型壁柱装饰间垛,增强墙体垂直划分,给人一种华贵的气势。阁楼上的老虎窗突出于斜坡墙面,使屋檐富于变化。为了适应私人住宅需要,在建筑的南侧设有半圆厅和露台,平添了罗曼蒂克的情调。特别是陪衬建筑的花园环境,设有室外喷泉、花草树木,构成一道园林建筑景观。虽然建筑已过去了近百年,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如诗入画的风韵。
这座私人住宅,在日伪时期曾做了满铁理事会公馆。日本昭和十年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签宫崇仁亲王来哈时,曾于此楼“御临幸”。伪康德八年,伪满皇帝溥仪在北满巡狩时,也曾在此楼下榻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5年10月31日,中共中央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,林彪任总司令,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,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。而自治军的指挥部就定在了颐园街1号。同年11月14日,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,而指挥部并未变换。1946年,成为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的接待处。1950年2月27日,太祖视察哈尔滨时曾住在这里,并在二楼欣然为省、市委题词,“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”、“学习”、“奋斗”等墨宝,流传于世。从那时起,颐园街一号楼便辟为毛泽东主席视察黑龙江省纪念馆(现在是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)。此外,周恩来,刘少奇,朱德,宋庆龄等人也曾下榻于此。
这座建筑的确令人赞叹,在外面转了一大圈拍了点照片。
(更多…)
大学在哈尔滨呆了4年,处出了感情。虽然也拍了许多照片,但当年的傻瓜机用胶片,对于我们穷学生而言还是奢侈了些,不能肆无忌惮地狂拍。毕业后,数码相机开始盛行,我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游走,却一直没找到机会回哈尔滨肆意地拍照。最近几年,突然间人品爆发,连续公出回了两趟学校,也攒出了两天完全自由的周末时间,拍拍哈尔滨的历史建筑,一了当年的心愿!
回到哈尔滨,在大街上徜徉,会觉得时光倒转二三十年,回到小时候“让我们荡起双桨”那个年代的感觉。这不仅仅体现在随处可见的老建筑,还体现在城市规划,体现在路人,体现在哈尔滨人的生活点滴,体现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氛围上;但也不是落后和破败,因为随处可见旧时代的精致。两天时间用来逛哈市市区虽然不算短,但面对号称教堂之城的哈尔滨而言,历史建筑随处可见,这点时间也只是倏忽而过的,需要事先作好详尽的攻略!
首先,在网上寻找相对权威的历史建筑信息,找到了这里:哈尔滨城乡规划局官网。其中有一个页面是:哈尔滨一类历史建筑列表。这个官网挺赞的,虽然页面简陋了一些,但信息相当齐全。据网站显示,哈尔滨市的一类历史建筑有82个条目,短短两天时间,我当然不可能全去;再说,咱也不是啥专业学者,只须挑一些交通方便、名气较大的去去即可。看官注意了,这里说的名气较大,指的是相对较大,可不仅仅是那些游客耳熟能详的建筑啊。
经过筛选,以几个公交枢纽为中心,圈出两天的行程计划,最终行程如下:
【Day1 下午】
1. 文化公园
(1)文化公园西大门;
(2)文化公园电子娱乐厅;
2. 医大一院站:
(1)东正教堂:东大直街268号;
(2)基督教堂:东大直街252号;
【Day2 整天】
3. 博物馆站:
(1)黑龙江省博物馆、博物馆广场、国际饭店、国际饭店前小楼等;
(2)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:南岗区民益街100号;
(3)颐园街1号: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
4. 革新街站:
(1)天主教堂(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):南岗区士课街47号;
5. 铁路局站:
(1)哈铁文化宫
(2)哈尔滨铁路局
【Day3 上午】
6. 工程大学
(1)哈尔滨文庙
至于圣索菲亚大教堂、中央大街和江边那一片,太熟了点,就不怎么列表查询了。路上肯定也会路过其他有意思的老建筑,有时间拍到啥就算啥。
(更多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