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源绿里

过年那些事儿

对大多数正奔三的80后,年是越过越乏味。并非过年习俗有所改变,失去的只是我们的兴趣。

小时候最喜欢过年,如此以来便可以早早回到家乡,与那帮穿开裆裤的小伙伴一起痛痛快快玩上十天半个月。除夕那日,按耐不住兴奋,早早起床开始跑东跑西。到下午时分,被父母叫着回家沐浴更衣,然后跟长辈在一桌供品前谢年,拜天拜地拜灶神拜祖宗。供品首当其冲是一个白煮的大猪头,上面插把刀插双筷子,旁边佐以荸荠、桔子等小吃。祠堂红彤彤大蜡烛后面祖辈在画像里微笑着看后辈们忙活参拜。

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会持续到天黑。那些相对比较安静的时刻,肯定是家家户户围坐一圈吃喝欢笑的时候,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挤下满满一桌。小孩子必定不会安分吃饭,爬上爬下,吃两口跑一会儿。大人们呼唤两句,并不责怪,小孩子们当然早就知道大人们不会在除夕打骂他们的。

酒过三巡,大人们开始发派红包,少不得叮嘱小辈要好好读书、光宗耀祖之类的话语。小孩口口诺诺答应,内心渴望着知道红包内的数目。一直以来,父母对我有规矩,除了他俩给的,其余收到的压岁钱一律上缴。我还记得,第一次收到父母压岁钱,八毛,四张崭新的两毛。之后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笑眯眯地将两个红红纸包递给我,从说“给到考上大学为止”到“20岁”到“工作”,我知道这会持续到我的下一代爬出来为止,然后开始另一个轮回。

大餐吃完就是游戏时间,收拾整理打扫没有马头驹们什么事,一群一群小屁孩围起来玩捉迷藏等游戏,还会打打牌,小赌一把,那时大家都没什么钱,跑得快,一分一张,输上一元也是会心疼的。闹到半夜,大人们看完春晚便陆续提着自己的孩子睡去。

到城市以后,除夕这些流程基本差不多,但简化了很多。吃完年夜饭便大家伙出去遛街,到K歌房通宵。这个习惯我和我的同学们保持了将近七年。

大年初一上山祭祖,给先辈们磕头烧纸放鞭炮,祈求保佑子子孙孙们风调雨顺、来年平平安安。
大年初二基本无事,早上可以起得晚。
大年初三去外婆家,这需要三四天时间才能走完那边的亲戚。

以前回家乡不方便,所以过年回去就是十来天。现在有车方便了,基本上当天来回,睡觉还是在自己床上安心。

现在学朋友们都成家立业没有心思出来聚会,所以基本上在家看看电视,陪陪爸爸妈妈。反而倒是妹妹,除夕屁颠屁颠跑出去玩到深夜。现在是90后00后的时代了。

我在镜子里,看到自己眼角的皱纹。

文章评论

  1. 还是小时的年有味道呵

Leave a Comment